雅虎購物、momo購物及博客來是我比較常去逛的EC網購平台,常常有優惠商品可撿便宜。還有去各大拍賣網站RUTEN露天、YAHOO拍賣收集商品資料!父母之愛-用有能力的愛,教出優秀孩子該商品熱烈銷售中~ 避免向隅,欲購從速~到實際到銷售的EC去看,價格就有機會再便宜一些!FREDERICA最近也對這個商品很感興趣,
|
![父母之愛-用有能力的愛,教出優秀孩子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im1.book.com.tw/image/getImage?i=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img/001/044/61/0010446136.jpg&v=4a8d2a0f&w=348&h=348) |
售價:216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addons.books.com.tw/G/books2006/images/cart01.gif)
|
一直以來我都很相信CHELSEA推荐的東西。google找一下有些人再熱烈討論父母之愛-用有能力的愛,教出優秀孩子.因為我自己也想要了解父母之愛-用有能力的愛,教出優秀孩子,所以到處尋找資訊做功課.CHELSEA一向是個理性的消費者,能讓他讚賞的商品不多了!我有去遍尋各大購物網站momo購物、yahoo奇摩購物、博客來、PChome線上購物、ibon mart搜尋優惠價格!
|
|
內容簡介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從根本著手,要以教導子女能過成功的生活為目標。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,並非只有重視讀書、升學和成績就能做到,而是要從培養孩子的精神力量著手。因為人生的一切活動,都建立在愛、樂觀進取、熱心與毅力等精神力量上。 本書特別強調父母之愛必須是有能力的愛:當父母親的愛能喚起孩子的共鳴時,才是真愛,才是有能力的愛。如果父母親的愛造成孩子的反叛和憎惡,那麼你所給予的一定是有缺陷的或無能的愛。從陶冶孩子的愛心、培養做事和思考的習慣、引導孩子樂觀進取並訓練熱心和毅力,為孩子打好發展的根基;透過父母的關心、負責和正確有效的教導方法,把愛化為啟發與誘導的力量,才能促進孩子身心的成長。 鄭石岩老師兼具教育學者與心理學家身分,並養育出兩個優秀的孩子,專業知能與經驗分享的融合難能可貴,對父母角色與親子互動的關照更是獨樹一幟。他相信「教導和訓練需要父母用所有的機謀、智慧與耐心,這是不能逃避的責任,也是父母一生中最值得的投資」──這本書企圖建立的就是優質的典範學習,也是培育下一代的成功關鍵。作者簡介心理學家 鄭石岩 宜蘭縣員山鄉人,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,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,當過中學老師,也在大學任教多年,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,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,現已退休。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,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;七歲即接觸佛法,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;半工半讀完成學業,務農做工經商,人生閱歷豐富,是融合心理學、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。他理論與實務並具,著作超過四十本,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,是積極入世,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。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,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,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。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,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,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。詳細資料ISBN:9789573265122 叢書系列:鄭石岩作品集-唯識心理系列 規格:平裝 / 240頁 / 16K菊 / 14.8 X 21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 出版地:台灣 本書分類:親子教養> 潛能/學習力啟發  內容連載父母的教導角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長輩,同時又是朋友。長輩的角色提供了權威和安全感,形成孩子依賴的溫暖,並奠定道德意識的基礎。朋友的角色提供了情感溝通與彼此了解的機會。一切教導活動都在這兩個活動角色中進行。 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,父母也扮演著雙重的角色,他們既是指導者,又是學習者。指導者的角色,提供了典範、身教和學習的方法與動機。學習者的角色,是從孩子的反應和回饋中,了解自己對孩子的教導是否得當,而學習改正。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,扮演的角色看似單純,事實上則非常複雜。因此,教導的活動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,重視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教育才會見效。也只有重視生活本身,透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了解,孩子才會體會到父母的關懷和心意。 就生活而言,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有待學習的地方很多。因此,自己就是學習者,而不是已經成熟的完人。如果你已體會到這一點,你就能和孩子分享相互勉勵和彼此的溫馨。這也就是所謂「教學相長」。反之,如果你以為孩子應完全聽命於父母,你就會因為享受權威而變得更獨斷。最後無視於自己的弱點,又不能從孩子那裡得到回饋,無從改進自己的生活修養,漸漸走向兩代之間溝通的困難與情感上的淡漠。 循循善誘 父母親對於孩子最好是扮演著循循善誘的角色。但父母親畢竟是平凡的人,不是完美的聖者,所以當他們被孩子的頑皮或不認真惹得發火時,不免要大發脾氣,大聲責罵,給他一個嚴厲的處罰,甚至體罰。於是,有許多父母問道,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嗎?我的看法是:你不要內疚,不必為此擔憂。你會有控制不住的時候,如果你平常就注意教導的原則,關懷你的孩子,愛你的子女,那麼你偶爾發脾氣,不會有什麼不好影響。不過,我要提醒你,你要懂得發脾氣之道。你可以光火,表現氣憤,這就是一種教誡,不過你千萬不要在生氣的時候打孩子,不要用辱罵貶損孩子,這是你必須做到的起碼條件。 你當然可以處罰孩子,可以罰他到書房裡閉門思過,可以罰他停看一次卡通影片或影集,當然也可以藉減少零用錢來罰他。處罰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負性增強制,它被用來消除某些不合宜的行為。對孩子犯錯,父母給予處罰是負責任的行為。 我反對體罰孩子,但是有許多父母都告訴我,不打不行。這一點我要加以說明。體罰是以恐懼和疼痛的方法,禁止孩子再犯錯,它像是一服劇烈的藥物,很快見效,但會留下很多副作用。例如: 1.父母親在生氣時才打孩子,往往失手過重,打傷孩子。我親眼看過父母把孩子打成重傷。更看過父母生氣時把孩子燙傷。這種傷害在親子間往往留下不可磨滅的重創。 2.經常打孩子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敵意,但對父母的敵意是非道德的,於是形成孩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。後果是用惹是生非來抗議父母,用自暴自棄來逃避心理的矛盾。 3.體罰本身阻礙了親子之間的溝通,情感交流受到影響。 4.體罰並沒有讓孩子真正了解做人處世的道理。除了用懼怕來達到遏阻外,並無啟發作用。 5.體罰使孩子產生被動的態度,失去活潑、積極和進取的思想。 6.體罰所產生的懼怕和不安全感,有礙心理健康,同時影響創造力的發展。 父母親一定要注意,體罰固然是很簡便的方法,一時奏效很快,但是副作用太大了。另一方面,父母親在使用體罰時,因為成效快,用起來簡便,於是「體罰孩子的行為」很容易被增強,養成以體罰教導子女的習慣。 體罰的副作用很大,最好少使用,或避免使用。 看完整內容連載 |
詳細商品說明
|
資料來源:博客來
x0db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